百科知識(shí)

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> 百科知識(shí)

百科知識(shí)

古代男子年齡稱謂?

2024-11-09 22:27:25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

2——3歲孩提,八歲為齠年,幼年泛稱總角,十歲以下為黃口,十三歲為舞勺,十五歲為束發(fā),二十歲為弱冠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命,六十花甲,七十古稀,八九十耄耋,一百期頤。還可以細(xì)分很多,各地各時(shí)期同一年齡有不同的稱呼,這只是給大家一點(diǎn)參考。

0-1歲:襁褓

襁褓

襁指嬰兒的帶子,褓指小兒的被子。后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。

2-3歲:孩提

泛指2到三歲的小孩

9歲:九齡

九齡

九齡,典故名,典出《禮記注疏》卷二十〈文王世子〉。指九十歲,后引申為長壽。

8歲:童齔

童齔

“童齜”,一般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(shí)期。也有說成“髫齔”的,如《后漢書?董卓傳》:“其子孫雖在髫齔,男皆封侯,女為邑君。

成童

語出:(1).年齡稍大的兒童?;蛑^八歲以上,或謂十五歲以上,說法不一。《谷梁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羈貫成童,不就師傅,父之罪也。

13-15歲:

舞勺之年

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--15歲期間.根據(jù)的記載:勺,一種樂舞,古未成童者習(xí)之.舞勺指未成童者學(xué)習(xí)勺舞。《禮記.內(nèi)則》:"十有三年學(xué)樂誦詩舞勺。'言十三之時(shí)學(xué)此舞勺之文舞也。”當(dāng)時(shí)馮自由年十四歲,稱“年逾舞勺”,是舞勺指十三歲矣。

志學(xué):為男子15歲。

志學(xué)之年:因?yàn)?#34;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"

15-20:舞象之年

簡介

舞象--男十五歲~二十歲。

“舞象”又是成童的代名詞。原本是古武舞名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:“成童,舞象,學(xué)射御?!?/p>

20歲:弱冠、七尺、弱冠、始冠、及冠、冠歲、加冠、冠年

弱冠、

弱冠。這時(shí)行冠禮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體猶未壯,還比較年少,故稱“弱”。

七尺

(1).古代指二十歲?!吨芏Y·地官·鄉(xiāng)大夫》:“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,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,皆征之。

及冠

及冠(也稱加冠、弱冠):男子滿二十歲之后,舉行“及冠”之禮,表示已經(jīng)是成年人了,可以取“字”。

加冠

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,表示成年。

30歲(男):而立、立年、始立、始室、壯室

50歲: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及艾之年、大衍之年、杖家之年

60歲:花甲、平頭甲子、耳順之年、杖鄉(xiāng)之年

70歲:古稀、杖國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

80歲:望八、杖朝之年

90歲:望九、鮐背之年

100歲:期頤、人瑞

古代男子一百歲時(shí)稱為期頤之年。

1、弱冠:男子二十歲。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。

2、而立:三十歲?!墩撜Z?為政》:“三十而立?!焙笠蚍Q三十歲為“而立”之年。

3、不惑:四十歲。《論語?為政》:“四十而不惑?!焙笥米魉氖畾q的代稱。

4、知命:五十歲?!墩撜Z?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?!币庵^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。后人因以“知命”為五十歲的代稱。

5、耳順:六十歲?!墩撜Z?為政》:“六十而耳順。”何晏集解引鄭玄曰:“耳聞其言,而知其微旨?!焙笠浴岸槨睘榱畾q的代稱。

6、古?。浩呤畾q。杜甫《曲江》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?!焙笠蛴谩肮畔 睘槠呤畾q的代稱。

古代男子對年齡的稱謂應(yīng)該是貴庚。

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,古人的年齡有時(shí)候不用數(shù)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。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,然后被沿用至今。

古人的年齡有時(shí)不用數(shù)字表示,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,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(guān)的稱謂來代替。垂髫(tiáo)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(髫,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(fā))??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(古代兒童將頭發(fā)分作左右兩半,在頭頂各扎成一個(gè)結(jié),形如兩個(gè)羊角,故稱“總角”)。

孩提、襁褓:0-1歲

  孩提:2-3歲

  童齔[chèn]:8歲

  九齡:9歲

  舞勺之年:13-15歲

  束發(fā)、成童、志學(xué):指青少年(一般指15歲左右,這時(shí)應(yīng)該學(xué)會(huì)各種技藝)

  舞象之年:15-20

  弱冠:指男子20歲(語出《禮記曲禮上》。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,表示已經(jīng)成年)

  而立:指30歲(語出《論語為政》“三十而立”)

  不惑、強(qiáng)壯:指40歲(語出《論語為政》“四十而不惑”)

  艾、半百:指50歲(語出《禮記曲禮上》,老年頭發(fā)蒼白如艾)

  花甲:指60歲(以天干地支名號(hào)錯(cuò)綜參互而得名)

  古稀、杖國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:指70歲(語出杜甫《曲江》詩:“人生七十古來稀?!币嘧鳌肮畔!保?/p>

  皓首:指老年,又稱“白首”(語出《后漢書呂強(qiáng)傳》)

  黃發(fā):指長壽老人(語出《詩經(jīng)》,老人頭發(fā)由白轉(zhuǎn)黃)

  鮐背:指長壽老人(語出《詩經(jīng)》,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)

  耄: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(jì)

  耋:年八十曰耋

  耄耋:七八十歲的年齡

  期頤、人瑞:指百歲(語出《禮記·曲禮上》)襁褓:不滿周歲。孩提:兩至三歲。始齔、齠年:男孩八歲??偨牵河啄攴悍Q。垂髻之年:指兒童。黃口:十歲以下。幼學(xué):十歲。男子20歲稱弱冠。30歲稱而立之年。40歲稱不惑之年。50歲稱知命之年。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。70歲稱古稀之年。80歲稱杖朝之年。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。100歲樂期頤。

0-1歲:孩提、襁褓

  孩提 2~3歲的兒童。幼兒時(shí)期·孩提之童?!睹献印けM心》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指幼兒始知發(fā)笑尚在襁褓中。

  襁褓 襁指嬰兒的帶子,褓指小兒的被子。后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。本意是包嬰兒的被、毯等。后來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。背負(fù)小兒用的布兜和系帶。舊說長一尺二雨至二尺,闊八寸左右。

2-3歲:孩提

泛指2到三歲的小孩

8歲:童齔

“童齜”,一般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(shí)期。也有說成“髫齔”的,如《后漢書?董卓傳》:“其子孫雖在髫齔,男皆封侯,女為邑君。

9歲:九齡

九齡,典故名,典出《禮記注疏》卷二十〈文王世子〉。指九十歲,后引申為長壽。另亦有指九歲。文王之為世子,朝于王季日三。其有不安節(jié),則內(nèi)豎以告文王。文王一飯亦一飯,文王再飯亦再飯。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

13-15歲:

  舞勺之年

 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——15歲期間.根據(jù)的記載:勺,一種樂舞,古未成童者習(xí)之.舞勺指未成童者學(xué)習(xí)勺舞?!抖Y記.內(nèi)則》:"十有三年學(xué)樂誦詩舞勺。'言十三之時(shí)學(xué)此舞勺之文舞也?!碑?dāng)時(shí)馮自由年十四歲,稱“年逾舞勺”,是舞勺指十三歲矣。

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

15:束發(fā)、成童、志學(xué)

  束發(fā)

  系結(jié)頭發(fā)。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(shí)束發(fā)為髻,成童;20歲時(shí)行冠禮,成年。因此用束發(fā)指代成童的年齡,即15至20歲。也指束發(fā)的頭飾。

  成童

  語出:(1).年齡稍大的兒童?;蛑^八歲以上,或謂十五歲以上,說法不一。后代稱15歲為"志學(xué)之年"。

15-20:舞象之年

  簡介

  舞象——男十五歲~二十歲。

  “舞象”又是成童的代名詞。

 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——15歲期間.

  年十四歲,稱“年逾舞勺”,是舞勺指十三歲矣。

 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

20歲:弱冠、七尺、弱冠、始冠、及冠、冠歲、加冠、冠年

  弱冠、

  弱冠。這時(shí)行冠禮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體猶未壯,還比較年少,故稱“弱”。冠,帽子,指代成年。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(jì),不能用于女子。

  (1).古代指二十歲。

  (2).指身軀。人身長約當(dāng)古尺七尺,

弱冠

  弱冠。這時(shí)行冠禮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體猶未壯,還比較年少,故稱“弱”。冠,帽子,指代成年。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(jì),不能用于女子。

及冠

  及冠(也稱加冠、弱冠):男子滿二十歲之后,舉行“及冠”之禮,表示已經(jīng)是成年人了,可以取“字”。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故名。這個(gè)是古代的說法,現(xiàn)代是成人禮,一般是18歲。清昭梿《嘯亭雜錄·軍機(jī)大臣》:“其下役,皆選內(nèi)府中之童子,惟司灑掃。

冠歲

  冠歲,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。

加冠

 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,表示成年。漢劉向《說苑·修文》:“冠者,所以別成人也……君子始冠,必祝成禮,加冠以厲其心?!焙笠蛞浴凹庸凇敝笣M二十歲。古代男子成年時(shí)(二十歲)加冠的禮節(jié)。冠禮在宗廟中進(jìn)行,

冠年

  冠年,指男子二十歲,出自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忘身·釋僧富》。

30歲(男):而立、立年、始立、始室、壯室

  而立

  而立,詞語,其意是指年至三十,學(xué)有成就。后來用“而立”指人三十歲的人。

  立年

  “而立之年”的省稱。指三十歲。

  始立解釋

  (1)、謂三十歲。清吳偉業(yè)《海虞孫孝維三十贈(zèng)言》詩之三:“始立何容減宦情?法曹有弟尚諸生。”

  (2)、猶始創(chuàng)。明吳從先《序》:“乃進(jìn)而求蒼頡、沮誦于始立。遞夏商之記言、記事之分為二也?!?/p>

  壯室

  男子三十稱壯年,又值當(dāng)娶妻室之歲,故稱“壯室”?!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三十曰壯,有室?!编嵭ⅲ骸坝惺遥衅抟?。妻稱室?!?/p>

40歲(男):不惑之年、強(qiáng)壯 之年

  不惑之年

  不惑,亦稱作不惑之年,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、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。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歲的年齡

50歲: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及艾之年、大衍之年、杖家之年

 半百,指五十。多用于年齡。語出唐杜甫《暮歸》詩:“年過半百不稱意,明日看云還杖藜?!?/p>

知非之年 說春秋衛(wèi)國有個(gè)伯玉,不斷反省自己,到五十歲時(shí)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(cuò)誤,后世因而用“知非”代稱五十歲。

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(yùn)的年齡。指50歲。出自《論語?為政》。

51歲:“開六”

 五十一為六十紀(jì)數(shù)的開始,故稱五十一歲為"開六"。

60歲:花甲、平頭甲子、耳順之年、杖鄉(xiāng)之年

  花甲

  指60歲?;滓辉~出自中國古代歷法,以六十年為一循環(huán),一循環(huán)稱為一甲子,又因干支名號(hào)繁多且相互交錯(cuò),又稱花甲。

耳順之年,中國成語。耳順,亦稱作耳順之年,耳順的意思聽得進(jìn)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。今用耳順或耳順之年指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。出于先秦·孔子《論語·為政》。

61歲:開七、華甲

開七:六十一為七十紀(jì)數(shù)的開始,因稱六十一歲為"開七"。

64歲:破瓜

70歲:古稀、杖國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

  古稀

 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。它源于唐代大詩人杜甫《曲江二首》詩,杜甫吟詠道:“人生七十古來稀?!币磺Ф俣嗄昵暗亩鸥畤@人生苦短,能活到七十歲,自古以來十分稀少。

71歲:開八

  十年一秩,七十一歲為八十紀(jì)數(shù)的開始,稱為開八。同此,五十一歲稱開六,六十一歲稱開七

77歲:喜壽

  喜壽,七十七歲的雅稱。因“喜”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“七十七”,故得此名。

80歲:望八、杖朝之年

88歲:米壽

  米壽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壽稱之一:八十八歲的雅稱。因“米”字拆開,其上下各是八,中間是十,可讀作八十八,故名。此外在我國傳統(tǒng)的壽稱中,常見的還有“而立”、“花甲”、“不惑”、“古稀”、“耄耋”、“期頤”、“喜壽”、“白壽”、

 80-90歲:耄耋之年

  八九十歲。耄,音“冒”,耋,音“迭”。耄耋是

古時(shí),人們交流時(shí),不會(huì)直接說自己多少歲。而是會(huì)用年齡稱謂來代替,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(xiàn)。

比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中的:黃發(fā)垂髫,并怡然自樂。

這里的黃發(fā)指老人,古時(shí),黃發(fā)是長壽的象征。垂髫,垂下來的頭發(fā),用來指小孩子。髫,小孩垂下的短發(fā)。

0歲

湯餅之期

指嬰兒出生三日。舊俗小兒出生三日,設(shè)筵招待親友謂之“湯餅筵”,也作“湯餅宴”、“湯餅會(huì)”。

初度

是指生日之時(shí)。出自《離騷》:皇攬揆余初度兮,肇賜余以嘉名。后也也稱生日為“初度”,出自《元史》: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。

赤子

初生的嬰兒?!犊追f達(dá)疏》: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

襁褓

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。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。

2歲

孩提

指兩三歲的幼兒。亦作“孩抱”。也有寫作“孩提包”或“提孩”的,韓愈詩中就有“兩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”句。

8歲

齠齔【tiáo chèn】

指七八歲的兒童。《韓詩外傳》:男八月生齒,八歲齠齒。根據(jù)生理狀況,男孩八歲、女孩七歲換牙,脫去乳齒,長出恒牙,這時(shí)叫“齔”,“齠年”或“髫年”。

總角

指八九歲至13歲的少年兒童。古代兒童將頭發(fā)分作左右兩半,在頭頂各扎成一個(gè)結(jié),形如兩個(gè)羊角,故稱“總角”)。因而也用“總角”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。

9歲

黃口

十歲以下。本指雛鳥的嘴。

10歲

幼學(xué)

十歲?!抖Y記·曲禮上》:人生十年曰幼,學(xué)。鄭玄注:名曰幼,時(shí)始可學(xué)也。后因稱十歲為“幼學(xué)之年”。

外傅之年

兒童十歲。

12歲

金釵之年

女孩十二歲。南朝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:頭上金釵十二行,足下絲履五文章。古代女子12歲開始帶釵梳妝。

13歲

豆蔻

指女子十三歲。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,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,初夏還不是盛夏,比喻人還未成年,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(shí)代為“豆蔻年華”。

娉娉裊裊十三余,豆蔻梢頭二月初。

——杜牧《贈(zèng)別》

舞勺之年

指男子13-15歲之間。據(jù)《禮記》記載:勺,一種樂舞,古未成童者習(xí)之。舞勺指未成童者學(xué)習(xí)勺舞。

15歲

及笄之年

即將年滿15歲的女子。笄[jī],本來是指古代束發(fā)用的簪子。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,就把頭發(fā)盤起來,并用簪子綰住,表示已經(jīng)成年。

阿婆還似初笄女,頭未梳成不許看。

——袁枚《遣興二首·其一》

結(jié)發(fā)

束發(fā),扎結(jié)頭發(fā),古人男20歲束發(fā)而冠,女子15歲束發(fā)而笄,表示成年。男女成年的標(biāo)志分別為“加冠”、“加笄”。

志學(xué)之年

15歲。語出自《論語·為政》: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。后稱15歲為“志學(xué)之年”。

束發(fā)

男子十五歲。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,男子到了十五歲,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,扎成一束。

舞象之年

少年十五至二十歲。指男子的15-20歲,也是童子的代名詞,原本是古武舞名。

成童

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。鄭玄:“成童,十五以上”。

16歲

二八

為16歲。

破瓜

舊時(shí)文人拆“瓜”字為二八以紀(jì)年,謂十六歲。詩文中多用于女子。

碧玉破瓜時(shí),相為情顛倒。

——孫綽《碧玉歌》

20歲

加冠

指男子二十歲。古時(shí)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,表示已成年。

弱冠

這時(shí)行冠禮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體猶未壯,還比較年少,故稱“弱”。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(jì),不用于女子。

桃李年華

女子二十歲。

24歲

花信年華

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。花信:開花時(shí)期,花期。借此泛指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(shí)。

30歲

而立之年

三十歲?!墩撜Z·為政》:三十而立。一個(gè)人到了三十歲應(yīng)該是人格自立、學(xué)識(shí)自立、事業(yè)自立的年齡。后因稱三十歲為“而立之年”。

始室

三十歲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:(男子)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。因以“始室”指30歲。

40歲

不惑

四十歲?!墩撜Z·為政》:四十而不惑。后用作四十歲的代稱?;畹竭@個(gè)歲數(shù),應(yīng)該能很好的控制情緒的變化,遇事能明辨不疑。

50歲

知天命

五十歲。《論語·為政》:五十而知天命。是說五十歲之后,知道了理想實(shí)現(xiàn)之艱難,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(jié)果,對個(gè)人榮辱已經(jīng)淡然。后人因以“知天命”為五十歲的代稱。

60歲

耳順

六十歲?!墩撜Z·為政》:六十而耳順。是聽得進(jìn)逆耳之言,詈罵之聲也無所謂,無所違礙于心。

花甲

指60歲。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,以六十年為一循環(huán),一循環(huán)稱為一甲子,又因天干地支名號(hào)繁多且相互交錯(cuò),又稱花甲。

耆【qí】

年老,六十歲以上的人。

61歲

還歷壽

61歲的壽辰。按干支紀(jì)年法60年為一輪,61歲還是新一輪,重新算起的時(shí)候,故稱“還歷”。

70歲

從心之年

指70歲。語出自《論語·為政》: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。所以后代稱70歲為“從心之年”。

古稀之年、懸車之年、杖圍之年

七十歲。杜甫《曲江》: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后因用“古稀”為七十歲的代稱。懸車: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,廢車不用,因用懸車之年指七十歲。

77歲

喜壽

指77歲,草書喜字似七十七,故特代指77歲。

80歲

耋【dié】

古指七、八十歲的年紀(jì),泛指老年。毛傳:耋,老也。八十曰耋?!蹲髠鳌べ夜拍辍罚阂圆笋罄?,加勞,賜一級(jí),無下拜。

?!緈ào】

八十至九十歲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八十、九十曰耄。

88歲

米壽

八十八歲的雅稱。因“米”字拆開,其上下各是八,中間是十,可讀成八十八,故名。此外,還含有年事雖高,但食欲旺盛之意。

90歲

上壽

九十為上壽。

鮐【tái】背之年

古人九十歲的別稱,鮐背泛指長壽老人。鮐是一種魚,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。又人到暮年,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,故又稱“凍梨”。

99歲

白壽

九十九歲的雅稱。因百字去年上邊的“一”是“白”,“百”數(shù)

不滿周歲——襁褓; 2~3歲——孩提; 7歲——髫年; 男孩8歲——齠年;幼年泛稱—總角; 10歲以下——黃口; 13~15歲——舞勺之年; 15~20歲——舞象之年;20歲(男)——弱冠; 30歲(男)——而立之年;

40歲(男)——不惑之年、強(qiáng)壯之年; 50歲——年逾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大衍之年; 60歲——花甲、平頭甲子、耳順之年、杖鄉(xiāng)之年; 70歲——古稀、杖國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; 80歲——杖朝之年; 80~90歲——耄耋之年;90歲鮐背之年; 100歲——期頤。

一、赤子:初生的嬰兒??追f達(dá)疏:“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(小孩子生出來是紅色的,所以叫赤子。)

二、襁褓:亦作“襁保”、“強(qiáng)葆”,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。

三、齠齔:兒童換齒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。

四、垂髫: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。古時(shí)童子未冠者頭發(fā)下垂,因此以“垂髫”指童年或兒童。

五、幼學(xué):10歲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學(xué)?!编嵭ⅲ骸懊挥祝瑫r(shí)始可學(xué)也。”后因稱十歲為“幼學(xué)之年”。

六、束發(fā):男子15歲。古代男孩成童時(shí)束發(fā)為髻,因以為成童的代稱。

七、弱冠:男子20歲?!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二十曰弱,冠?!惫糯凶?0歲行冠禮,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。

八、而立:30歲?!墩撜Z·為政》:“三十而立?!焙笠蚍Q30歲為“而立”之年。

九、不惑:40歲?!墩撜Z·為政》:“四十而不惑?!焙笥米?0歲的代稱。

十、知命:50歲?!墩撜Z·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?!币庵^到50歲才懂得天命。后人因以“知命”為五十歲的代稱。

十一、耳順:60歲?!墩撜Z·為政》:“六十而耳順。”后以“耳順”為60歲的代稱。

十二、古?。?0歲。杜甫《曲江》:“,人生七十古來稀?!焙笠蛴谩肮畔 睘槠呤畾q的代稱。

十三、耋:70-80歲。毛傳:“耋,老也。八十曰耋?!薄蹲髠鳌べ夜拍辍罚骸耙圆笋罄?,加勞,賜一級(jí),無下拜。”

十四、耄:80-90歲?!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八十、九十曰耄?!?/p>

十五、期頤:100歲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百年曰期,頤。”后因稱百歲為“期頤”。

上一篇:QQ音樂好還是網(wǎng)易云音樂好?
下一篇:建材名字大全要霸氣?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