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知識

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> 百科知識

百科知識

武漢自然博物館靠前鎮(zhèn)館之寶是什么

2024-10-25 06:49:42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

武漢自然博物館是有兩個館在里面嗎,到底是武漢自然博物館長江文明館就是一個么,關(guān)于武漢自然博物館里面的鎮(zhèn)館之寶你見過幾樣,靠前鎮(zhèn)館之寶都是什么?

武漢自然博物館簡介

武漢自然博物館由“長江文明館、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和武漢園博園213.7公頃的自然景觀3個部分共同組成”。其中,武漢自然博物館與貝林大河生命館為“一館兩名”。武漢園博園、長江文明館已于 2015 年 9 月 25 日建成開放。

武漢自然博物館靠前鎮(zhèn)館之寶是什么

靠前鎮(zhèn)館之寶

1. 中國最大的龍足跡化石墻

“龍”是古生物學(xué)對包括恐龍?jiān)趦?nèi)的爬行動物的通稱。足跡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(jī)為脊椎動物活動記錄下的“特寫鏡頭”,形成和保存條件十分嚴(yán)苛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龍足跡化石板長15.3米、寬8米,面積120平方米,國內(nèi)罕見。遺跡仿佛再現(xiàn)了2億年前動物之間追逐爭斗的場面,既有“龍”行湖邊,又有魚翔淺底,還有節(jié)肢動物爬行,是解密晚三疊世脊椎動物演化的重要資料。

2. 中國博物館展出的一根最長的硅化木

硅化木,是樹木化石的通稱,大多形成于1.3億年前的侏羅紀(jì)。松柏、銀杏等古喬木被沉積物埋葬后,經(jīng)過漫長的石化過程,被二氧化硅或碳酸鈣、硫化鐵等礦物質(zhì)填充替換,就形成了硅化木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硅化木出土于新疆奇臺縣,為侏羅紀(jì)時期的高大喬木石化而成,樹形保存完好,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清晰,總長37米左右,根部最大直徑2.7米,極為壯觀,是中國博物館展出的最長的硅化木。

3. 中國修復(fù)裝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

巨犀是生活在兩千萬年前的大型哺乳動物,也是亞洲特有的犀類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巨犀骨骼裝架標(biāo)本長8.8米、高4.2米,生前體重或超過20噸,真骨骼化石占比90%以上,是迄今為止有記載的完整度最高、修復(fù)裝架最大的巨犀化石骨架。巨犀骨骼碎片來自于寧夏***自治區(qū)的民間收藏,由天演博物館整理修復(fù)并裝架完成。

4. 似虎非虎的虎貓

虎貓,是一種非常漂亮的野貓,屬于食肉目貓科虎貓屬,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??此破胀ǖ囊环N野貓,卻被生物學(xué)家評為“最難描述的貓科動物”之一,因?yàn)榛⒇埳砩系幕y實(shí)在太復(fù)雜多樣了,既有虎的條紋,又有豹的梅花斑,還有獵豹的實(shí)心點(diǎn)?;⒇垶楠?dú)居性動物,一般在黃昏到黎明的這段時間覓食,以犰狳、負(fù)鼠等多種脊椎動物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虎貓標(biāo)本在亞馬孫河展出。

5. 有“海洋小丑”之稱的北極海鸚

北極海鸚,為鸻(héng)形目海雀科海鸚屬的一種,嘴巴顏色鮮艷,形似鸚嘴,體型和鴨相似,走起路來搖搖晃晃,有“海洋小丑”之稱。生活在北大西洋,喜歡吃魚,繁殖季上岸。北極海鸚的婚配制度為一夫一妻制,常在草坡或巖石縫下挖洞筑巢,夫妻雙方均忠誠于自己的巢,每年回到同一個地方繁殖。一年只繁殖一次,每次只產(chǎn)一枚重達(dá)60克的蛋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北極海鸚標(biāo)本在葉尼塞河展出。

6.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

袋獾,為袋鼬目袋鼬科袋獾屬的較早現(xiàn)存種,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,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。皮毛黑色,胸部和臀部有不規(guī)則的白斑。平均體長65厘米,體重8千克。尾巴粗壯,儲存有豐厚的脂肪,基部的臭腺能夠釋放出濃烈的刺鼻氣味,用于標(biāo)記領(lǐng)地。白天在灌叢或洞穴休息,夜間捕食,聽覺、嗅覺、視覺都很靈敏。雌性袋獾有育兒袋,開口朝下,不同于袋鼠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袋獾標(biāo)本在墨累河展出。

7. 不擅長偽裝的白獅

白獅,即通體白色的獅子,它并不是一個特別的種或亞種,而是非洲獅的另一種色型,屬于食肉目貓科豹屬,主要生活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(qū)。野外數(shù)量極少,由于顏色過于醒目,不便于偽裝,生存不易。白獅是白色隱性基因的表達(dá),所以白獅的后代一定是白獅。但是,白獅的父母卻不一定是白獅,一對棕色獅子也可以生出白獅,概率為四分之一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白獅一家在尼羅河展出。

8.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大象

非洲草原象,為長鼻目象科非洲象屬的一種,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大象,平均身高3.2米,體重6噸,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(qū),以植物為食,可以吃掉整棵大樹,對植物種子的傳播有重要作用。雄象獨(dú)居生活,而雌象和幼象在女族長的帶領(lǐng)下集群生活。非洲草原象一共有六顆牙齒,兩顆門齒(即象牙)和四顆臼齒,門齒終生生長,臼齒一生要更換六次,用以應(yīng)對磨損,沒有牙齒則不能生存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非洲草原象,體長5.35米、身高3.3米,標(biāo)本在尼羅河展區(qū)展出。

9. 中國較早的一只金剛猩猩

金剛猩猩,為大猩猩的俗稱,是現(xiàn)存體型最大的靈長類,強(qiáng)壯有力,站起來身高可達(dá)1.8米,體重可達(dá)270千克。雄性大猩猩成年后背部毛發(fā)變?yōu)殂y灰色,所以大猩猩又叫銀背大猩猩。常在地面活動,以素食為主。壽命較長,在野外能活到40歲左右。繁殖率極低,一只雌性大猩猩平均每6-8年才能成功養(yǎng)育一個后代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西非低地大猩猩,是西非大猩猩的一個亞種,屬于靈長目人科大猩猩屬,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森林環(huán)境,極度瀕危。標(biāo)本在尼羅河-馬拉河展出。

10. 極度瀕危的印支虎

印支虎,為虎的一個亞種,屬于食肉目貓科豹屬,是種群數(shù)量下降最快的虎亞種,目前已極度瀕危。印支虎主要生活在南亞、東南亞的闊葉林中,獨(dú)居,以野豬、鹿、水牛等中型到大型有蹄類動物為食。體型較其它虎小,體長2.55米-2.85米,體重150-195千克。作為一個出色的/卓越的/優(yōu)異的/杰出的級捕食者,印支虎的主要天敵是人類,由于棲息地被破壞,野生種群大都面臨著嚴(yán)重的生存危機(jī)。武漢自然博物館·貝林大河生命館的印支虎標(biāo)本在湄公河展出。

上一篇:襄陽旅游年卡在哪里辦理2019
下一篇:武漢卓爾保級成功 武漢卓爾隊(duì)最新消息

熱門文章